近日,有媒体曝光某地又出现违规奥数竞赛。炎炎酷暑,近千名中小学生在家长陪同下从各地赶来,就为参加一项名为“希望少年”的活动。而该活动正是教育部三令五申、列入取缔名单的“希望杯”奥数赛。
说起“希望杯”,许多人都有耳闻。它曾作为“四大奥赛”之一,被视为中学名校的“敲门砖”。一段时间以来,针对“奥数内卷”,教育部持续亮剑,“希望杯”即在取缔之列。2023年初,更发布专项提醒,进一步指出“希望数学”(希望杯关联活动)为需坚决抵制的“违法违规‘黑竞赛’”。重拳出击下,相关赛事热度大降,但各式“变种”从未断绝。有的换个马甲继续招摇过市,如将“希望杯”改成“希望少年”等;有的考试方式隐蔽,如披着暑期“研学”“游学”外衣,暗中组织考试、发放奖项。加之一些“中介”炮制话术、牵线搭桥,很多家庭依旧趋之若鹜。
为何明知违规还要“顶风而上”?一些家长的说法是,“让孩子练练手”“希望小升初派上用场”,功利与焦虑溢于言表。在大家的认知中,无论是通过参赛让孩子积累经验,还是拿个名次给孩子的简历“镀金”,最终都是为了在未来的掐尖中多一个“筹码”。一些学校亦未能摆脱对奥数的“偏爱”,暗暗将之视为筛选尖子生的关键项目。“内卷”之下,孩子们压力巨大,许多家庭也裹挟其中,搭进去大量财力精力。
违规奥数竞赛难除,恰恰折射治理之紧迫。这一方面,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监管与处罚力度。另一方面,其他力量也可积极参与。特别是违规竞赛开始“打游击”,需要更多监督的眼睛。比如此次媒体曝光后,当地相关部门已第一时间介入核查,相信违规者将受到应有惩戒。当然,最根本的,还是坚决斩断各类杯赛与义务教育升学的关联,将阳光招生贯彻到底。只有那纸“获奖证书”彻底无用,相关链条才能彻底凉凉。
“望子成龙”“望女成凤”,是为人父母者的期许,也常常成为家长的“软肋”。某种程度上,愿意为奥数竞赛买单也好,被各种“鸡娃”话术套路也罢,均源于此。可倘若理性看待,大家未尝不明白,成才并非只有一径。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,看到自家孩子的多样可能,因材施教、静待花开,这需要一份定力,也是一种真正的远见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